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832工程”专题|青海线-海北天南队在门源县

发文时间:2025-09-21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vic67维多利亚3308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2025年7月,vic67维多利亚3308与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组建联合访谈团,赴青海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青海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青海案例、青海经验。

7月16日,“832工程”青海线海北天南队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海北藏族自治州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海晏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第三站,是青海省的“北大门”、拥有青海最大的天然林区的门源回族自治县。门源县平均海拔约3000米,拥有土地690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6.5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9.29%,草地面积41.99万公顷、耕地面积4.16万公顷,共同构成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片区的核心部分,被誉为青海省最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碳汇基地。2023年底,全县户籍人口总户数48098户,户籍总人口161924人,全县共有26个民族,其中:回族7956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汉族5512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4%,藏族16628人,土族6983人,蒙古族3376人,其他民族249人。

精准扶贫期间,门源县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大问题,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尽锐出战,系统推进脱贫攻坚。通过“精准识别、产业带动、易地搬迁、就业扶持、社会帮扶、志智双扶”六位一体组合拳,三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8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38户,培育生态旅游、香菇、电商等特色产业,带动1.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8.1%降至0%,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县摘帽。



▲访谈团于门源县阴田乡大沟脑村合影

 

科技农业打造金色门源

7月21日上午,访谈团一行抵达门源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门源县委常委祁宏胜向访谈团介绍了门源县的总体情况。门源县城海拔2800米,地处门源盆地,与海晏、刚察的牧区不同,门源大部分是农户,以务工收入为主。全县11600脱贫人口有4000多在外务工,大部分在广东电子厂工作或经营拉面店。脱贫户收入百分之六十来自务工,百分之二十来自生产经营,百分之二十来自转移支付和财产性收入。为解决高原地区难以发展农业的困境,近年来,门源县以“科技强农、智慧兴农”为主线,构建起高原冷凉地区特色高科技农业体系。

门源县把“种子包衣”作为稳粮增产和绿色防控的关键抓手,依托国家制种大县奖补资金,在泉口、东川、北山等乡镇建成3.5万亩小麦、油菜、青稞标准化包衣种子繁育基地。县农技中心统一采购含噻虫嗪、戊唑醇等高效低毒药剂的包衣剂,通过合作社“代包代供”模式,将包衣率由2018年的45%提升至如今的93%以上,能够有效地应对病虫害问题,亩均减少农药使用1.8次、增产8%—12%,实现良种覆盖率98%、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带动制种农户年均增收1200元以上,为高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门源样板”。

同时,门源县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将其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力。近年来,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先进农机设备、推广机械化作业技术等措施,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达95%以上。目前,门源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4万亩,配备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机、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实现了从播种、施肥、灌溉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耕作效率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门源县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托高科技农业,门源县积极发挥良种“生力军”作用,持续提升农作物产量。充分发挥粮食大县优势,积极实施种业基地提升行动,结合农作物种子工程项目,持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大农作物种子工程项目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供种能力和种子基地建设水平,今年将继续实施门源优质青稞、油菜良种2万亩。实施青稞油菜高产高效行动,创建门源县青稞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16万亩,建立万亩示范区2个,千亩示范片10个,百亩展示田20个,力争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100%,示范区较非示范区青稞亩增产6%。

通过“良种+良田+良技+良制”的集成应用,门源县正把高寒劣势转化为优势,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高科技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每到油菜花开放的季节,万亩金灿灿的花海都在共同诉说着一个高原经济的奇迹。



▲门源县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种植示范核心区



▲门源县农业科技相关资料



▲访谈团于门源县万亩油菜花田前合影

 

生态旅游打造富民门源

7月21日下午,访谈团来到门源县百里油菜花海景区。百里油菜花海是国家4A级景区,以金黄的油菜花海为特色,每年7-8月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为提升游客体验,当地政府建设了观景台、栈道等配套设施。近年来,景区还增加了太空舱住宿、西餐厅、缆车等漫游设施,弥补了单纯花海观光季节性强的短板。在带动当地增收方面,百里油菜花海景区效果显著。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量持续增长,旅游综合收入达5.52亿元。景区周边的4个村200多农户通过经营家庭宾馆、农家乐等方式,月均纯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此外,景区还吸纳了3000多万元帮扶资金入股,累计实现分红536.2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访谈团抵达门源县岗什卡雪峰景区。岗什卡雪峰是集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以雄伟壮丽的雪峰山体和独特的藏族风情吸引大量游客。作为祁连山脉东段的最高峰,岗什卡雪峰海拔5254米,山顶常年积雪,冰川壮观,山脚则是广阔的草原和油菜花海。景区内设有观景台、登山步道等设施,方便游客欣赏美景。

在经营方面,景区由村集体出资480万,个人出资200万,合伙经营。每年草场出租费25万,受气候限制,每年虽只经营3个月,却可以保证盈利,同时带动雇佣脱贫户二十多人稳定增收两万元。景区周边的村庄通过发展民宿、农家乐、马匹租赁等旅游相关产业,显著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当地牧民通过提供马匹租赁服务,帮助游客运输装备或供游客骑行拍照,每匹马平均每天可收入约200元。此外,景区的开发还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如牛羊肉、奶制品等,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门源县内还有仙米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公园地处祁连山脉东段,森林植被茂密,野生动植物繁多,风景秀美宜人。近年来,公园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持续巩固国家3A级聚阳沟景区建设成果,推进达龙沟景区建设,以景区运营权承包方式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6万元。同时,公园周边村庄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村,建设农家乐、乡村民宿等旅游接待设施,发展旅游特色小商品手工业,安置农村闲置劳动力。仙米乡桥滩村通过发展森林旅游扶贫,鼓励周边农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探索出了一条“科普宣教+农民致富”的研学路线,成为当地村民的增收致富路。



▲门源县岗什卡雪峰景区安装的太阳能智能公共厕所



▲访谈团在门源县岗什卡雪峰景区调研



▲门源县岗什卡雪峰景区供游客骑行打卡的马驹

 

党建引领打造幸福门源

7月21日下午,访谈团来到门源县阴田乡大沟脑村,走进大沟脑村,村口的“海北最美乡村”的标识格外引人瞩目。据大沟脑村党支部书记朱发山的讲述,大沟脑村的蝶变,始于“党建引领”这一核心密码。

2022年6月,大沟脑村党支部书记朱发山提出建设村史馆的设想时,村“两委”曾面临资金短缺、展品匮乏的困境。他带头捐出家藏老物件,发动党员群众“化缘”建材,甚至开着拖拉机到县城拆迁现场收集砖瓦。在书记的带动下,村民也开始自发组织挖掘整理村史,将老人记忆中的红色故事和剿匪传奇,一点一滴记录下来。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大沟脑村建成了占地150平方米的村史馆,成为了门源县开展红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载体,并在2024年挂牌县委党校红色研学点、县法院法治教育基地。

在朱发山的带动下,依托红色历史与生态环境,大沟脑村的村民利用林地河道散养走地鸡,将自家门前菜园改造成游客采摘体验区,并整治废弃河道打造垂钓园、木栈道和帐篷营地,让曾经的“沉睡资源”变身为“网红打卡地”,旧河道成为融合生态治理与文旅经济的农耕文化体验园。

作为党员致富带头人,朱发山始终践行“带头干、一起富”的理念,他率先开办“杜鹃山庄”农家乐,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鼓励乡亲们把自家的酸奶、奶皮、走地鸡、鸡蛋拿到山庄出售,并动员亲戚发展土鸡体验店,形成“山庄+农户”的产业链,让酸奶、走地鸡等土特产走出大山。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地锅焖烤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县文化馆的支持下,他依托山庄开设非遗培训班,推动这项非遗技艺从家庭作坊走向标准化传承。

在党建引领下,大沟脑村还创新推行“庄员说事”机制,定期召集村民共商发展大计。面对人居环境整治难题,朱发山动员岳父率先拆除违建围栏,破解群众观望心态,带动全村清理乱圈乱占。他还通过争取饮水管道改造、河西主干道建设等项目,推动3.5公里柏油路直通农户家门,城乡公交班线延伸至村口,单程缩短12公里,幸福食堂、农民工之家等惠民工程相继落地。村民感慨道:“有广场可以健身跳舞,老人们自己不用动手就能吃上热乎饭,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今,大沟脑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努力,大沟脑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门源县乡村振兴的示范村,更是幸福门源的一个缩影。



▲访谈团参观大沟脑村史馆



▲大沟脑村幸福食堂



▲大沟脑村多功能活动室

 

 

 

访谈掠影



▲青海民族大学张明院长和vic67维多利亚3308陈佳莹老师访谈门源县县委常委、县总工会主席祁宏胜



▲青海民族大学张明院长访谈门源县阴田乡党委书记马海青



▲青海民族大学县炜老师访谈门源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长宋维虎



▲vic67维多利亚3308本科生王宇涵访谈阴田乡大沟脑村党支部书记朱发山



▲vic67维多利亚3308硕士生刘诗奥访谈阴田乡大沟脑村脱贫户姚永春

 

 

 

调研花絮



▲门源县百里油菜花海景区



▲大沟脑村的村规民约



▲门源县高速出口的游客营地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

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vic67维多利亚3308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