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vic67维多利亚3308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2025年7月,vic67维多利亚3308与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的联合调研团队赴江西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江西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江西案例、江西经验。
7月26日,“832工程”江西线实赣先锋队赴江西省赣州市,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赣州市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南康区、安远县、上犹县)的调研任务。
本次调研的第三站是上犹县,上犹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赣州市西部,地处罗霄山脉中段东麓,南岭山脉北坡,是我国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向华南热带气候过渡的区域。东邻南康区,西接崇义县,北连遂川县,南毗大余县,东南与赣县区接壤。1949 年 8 月 16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犹,隶赣州专区;1999 年 7 月,赣州撤地设市,上犹县为赣州市所辖。上犹县依托山水资源和生态禀赋,将油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被国家林业局授予 “中国油茶之乡” 称号。上犹县脱贫成果丰硕,全县 90% 以上贫困人口通过特色产业帮扶实现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构建 “三位一体” 产业扶贫模式,形成 “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项目、户有增收门路” 的产业发展新布局,在 2019 年 4 月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
▲上犹县油茶树山
从 “单打独斗” 到 “抱团发展”:
江头村和美乡村的资源盘活之道
7月30日上午,调研团首站来到社溪镇江头村和美乡村振兴示范点,实地考察交通建设对乡村发展的支撑作用。江头村距圩镇 2.5 公里,曾因交通不便导致低效鱼塘、闲置滩涂地等资源 “沉睡”。近年来,依托 “四好农村路” 建设,该村将单车道拓宽为双车道,同步完善道路绿化、安全设施,彻底打通了资源盘活的 “脉络”。
社溪镇以油茶产业为核心抓手,通过品种改良、杂草清理等技术手段提质增效,全镇油茶种植面积达一两万亩,且适配留守老人、孩子等弱劳动力参与劳作,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保障的有机结合,科学分析江头村农业发展现状,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创新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建成“稻虾连作”生态种养基地。“稻虾连作”生态种养基地总计140亩,基地年均出产成品虾2万斤,龙虾销售量达38万元;预计每年可出产稻谷4万斤,总产值10.4万元。该基地带动当地89余人就业,2024年,仅小龙虾产业就带动综合效益达240余万元,惠及100余农户人均增收约1万元,带动集体增收16万元。同时,民政局牵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筑牢硬件支撑;教育部则通过对口帮扶注入优质学校资源,教体部门同步推动赛事活动开展,形成“产业富民、设施筑基、教育赋能”的多元协同发展格局。
▲江头村和美乡村示范点
“交通 + 文旅 + 产业” 融合,沉睡资源变身发展动能
硕士生刘鑫围绕 “交通 + 产业” 融合发展主题访谈驻村第一书记。据介绍,江头村以 “六个一” 模式(讲好一个文化故事、塑造一个独特IP形象--江头侠、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务实发展一个特色产业、探索完善一套治理机制、呈现一幅致富图景)为抓手,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道路通了,思路活了!” 第一书记表示,交通改善后,社溪镇江头村提取虾、侠为民价值属性,拓展龙虾产业为民增收渠道。塑造“江头侠”文创IP,讲好“江头侠”的故事;发展主题民宿、龙虾夜市新经济业态;融合“江头侠”龙虾美食街、农民运动会、“江头侠”村BA篮球邀请赛、“江头侠”“微马”赛事活动,构建文创品牌+农业产业+农旅产业+赛事经济发展新面貌。围绕“两山”理念,深挖“田、滩、溪”等生态优势,整合沃野田园、龙虾基地、自然江景、生态樟林、桃花半岛生态景观,创新发展“生态+江头虾+民宿”发展模式。创新构建江头村一体、两翼、三区发展新格局,结合细描龙虾王国和樟桃之洲(江头牧歌)文旅意象,整合闲置民房50栋,拓展民宿惬意空间。此外,交通便利推动 “客货邮” 物流覆盖全村,村民 “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 的愿望成为现实,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江头村乡村振兴示范点
政策兜底 + 勤劳实干,油茶香里飘出安稳好生活
博士生王忻彤与江头村脱贫户深入交流,听其讲述脱贫后的生活变化。在刘德胜家的土墙上,一张略显陈旧的《上犹县 2023 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政策明白卡》尤为醒目,该脱贫户家中 3 口人,他原是江头村 2015 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妻子身患疾病缺乏稳定劳动力,尽管家人在外务工,家庭收入仍难以覆盖医疗开支和生活所需。
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期间,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多次入户走访,耐心讲解产业奖补、低保保障等扶贫政策,鼓励他通过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在政府的帮扶下,他将大部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获取租金,保留少量土地种植经品种改良的油茶和粮食,同时在村里公益性岗位务工,还利用鱼塘和空地养殖鸡鸭、兔子,逐步实现稳定增收,成功脱贫。如今,他种植的油茶因技术改良出油量大幅提升,养殖产业也能享受每亩达标补贴,家庭收入稳步增长。刘德胜特别提到,家中孩子在外务工有稳定收入,妻子因病享受低保政策兜底,生病时能及时获得医疗保障;在村里 “五净一规范” 环境整治中,家中卫生条件显著改善,苍蝇蚊子明显减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谈及过往经历,他感慨道:“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有书记一次次上门帮扶,就没有我现在安稳的生活,我也会好好干活,不辜负这份帮助。”
▲博士生王忻彤访谈江头村脱贫户刘德胜
茶香漫山野:上犹油茶产业的 “低产改高产” 富民实践
7月30日下午,调研团抵达赣州市金峰油茶科普基地,调研乡村特色农业发展。作为上犹 “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的核心基地,这里依托 “江西上犹赣南油茶科技小院”(共建单位包括江西农业大学、县林业局等),推动油茶产业从 “低产” 向 “高效” 转型。
基地负责人介绍,借助科技力量,结合当地作为 “油米之乡” 的气候和地理标志禀赋,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构建起全周期农事闭环:从年头到年尾,基地农事活动不断。寒露时节开始采摘油茶果,有时直至立冬后仍在采收,采摘完成后便及时施肥,冬季还要进行枝叶修剪工作,立春之前需施完春肥,以此来保证油茶树的疏密度,利于透风。在种植管理上,既靠自身摸索,也积极咨询科技专家,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自然风险,提升油茶林边际产出。从油茶果到山茶油,基地遵循严谨的精炼工艺流程实现价值跃升:先经精炼环节开启品质雕琢,进入脱色工序去除杂质异色,过滤后推进脱臭工艺,借物理手段消解异味;随后脱腊、过滤,以冷冻环节进一步稳定成分,再过滤后罐装,最终产出成品油。这一标准化生产流程,既契合 “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的市场规律,又通过工艺把控保障茶油品质,为产品溢价奠定基础。
基地的产品主要以山茶油和油茶月饼为主,虽已开设抖音、淘宝店铺进行线上销售,但效果欠佳,目前仍主要依赖线下销售渠道。由于山茶油本身会略带一点苦味,部分消费者可能吃不惯,再加上其烟点较低,烹饪时油烟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推广。在带动就业方面,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季节性雇佣留守女性约 100 人左右,常年雇佣 40 人左右,为当地留守群体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渠道,通过劳动力错峰配置,既匹配油茶产业周期特征,又契合乡村劳动力赋闲结构,以 “产业用工韧性” 激活县域闲置人力资源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实现 “绿水青山种出摇钱树”。
▲赣州市金峰油茶科普基地
“交通 + 旅游” 绘就山水富民图
之后,调研团来到南湖旅游公路,实地感受 “四好农村路” 对文旅融合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上犹县本着“旅游兴县”的发展定位,积极打造示范路。 “十三五”以来,赣州市公路管理局上犹公路分局管养的国省道共投资1.1亿元,改造提升路面等级85公里,新增公路绿化20公里,提升了当地公路的保障服务能力,上犹南湖位于上犹县清湖村梁滩,距离赣州市区约46公里,湖面宽阔,水碧天青,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优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多处旅游景点,形成了一条无与伦比的游览线路。
南湖旅游公路作为上犹 “十大最美农村公路” 之一,由原来 3 米宽的机耕道蜕变而来,如今已成为多功能生态旅游公路,宽敞的机动车道与彩色沥青铺就的自行车赛道环湖而建,近 17 公里的线路全程景观式打造,沿途布设了帆船基地、南湖国际垂钓中心、碧水湾风情小镇,串联起南河湖、五指峰等生态景点,是 “百万湾区游客入犹” 计划的重要通道。
同时,公路部门还设置了普通国省道服务区及驿站,沿途还有多个沿湖生态停车区,能为游客提供停车、新能源汽车充电、自行车租赁、餐饮度假等服务,道路边坡采用 “黄改绿” 工程种植本地绿植,既护坡又美观;147 个道路隐患监控探头实时保障安全,游客自驾、骑行体验感大幅提升。当地干部介绍,交通 + 旅游模式让沿线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据统计,来上犹旅游的人数从 2012年的53.29万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也从2012年的3个多亿增加到近40亿,增幅均超过10倍,真正实现 “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
▲南湖旅游公路
“四好农村路” 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李芳华老师与县交通局副局长朱学智围绕农村公路建设成效展开访谈。朱学智介绍,上犹以 “建管养运” 一体化推进 “四好农村路”,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达 1456 公里,14 个乡镇全部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 81%,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骨架。
“农村公路既要‘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 朱副局长重点阐述了上犹的创新实践,构建县、乡、村三级路长责任体系,明确 “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 原则,将公路管理纳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和政府年度考核,以制度刚性保障公路长效管护。在养护模式上,创新推行 “日常养护 + 养护工程,专业养护 + 群众养护” 的 “2+2” 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养护企业分片区负责日常养护,同时吸纳村民参与养护务工,既提升了养护专业化水平,又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增收岗位,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实现 100%,养护经费严格按照省级标准足额落实,确保每一条农村路都 “有人管、有人护”。他强调,交通建设不仅便民更要富民,通过 “公路 + 产业”“公路 + 文旅”,推动油茶、玻纤等产品运输成本降低,带动社溪镇、陡水镇等乡镇形成农旅融合产业带。
谈及未来规划,朱学智表示,上犹将持续聚焦 “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 延伸工程,重点推进双溪草山旅游公路升级、油石至笔架山生态茶旅基地公路扩建等项目,进一步完善 “交通 + 生态旅游”“交通 + 特色农业” 的融合网络,让更多乡村因路而兴、因路而富,让交通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位群众。
▲上犹旅游公路
交通升级 +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 “智” 更有 “质”
7月31日上午,调研团走进安和乡富湾村,调研交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上犹县安和乡富湾村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19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531户、2322人,其中党员40人,村“两委”干部7人,原为“十三五”深度贫困村、软弱涣散村。近年来,富湾村紧紧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三篇大文章,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美丽蝶变,先后获评江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县文明村镇等荣誉,实现 “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 的转变。
走进富湾村,首先引人注目的便是由闲置村小改造而成的党校。曾经,这里分布着 3 个村小,可随着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孩子们都前往县里上学,村小也逐渐闲置下来。但富湾村并没有让这些闲置资源沉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力,将其改造成了党校。如今,这座党校不仅是党员干部培训学习、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阵地,还成为了村民们议事的场所。在这里,大家围绕着乡村发展的大小事务各抒己见,为村庄的未来出谋划策,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也让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安和乡富湾村党校
设岗定责显担当,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本科生王若岚与富湾村驻村书记黄书记交流乡村振兴经验。黄书记表示,富湾村以 “1356” 工作体系(推进生态、产业、文化融合,壮大特色产业等)为框架,将交通改善与党建引领深度结合。
村内依托交通优势,发展精品果蔬、生态茶叶、乡村民宿等五大产业,通过乡里积极牵线搭桥,引入浙江客商种植羊角蜜等瓜果,打造110亩精品果蔬采摘园,种植羊角蜜、网纹瓜、西瓜等水果,实现一年四季不空棚,产品通过公路直达赣州、嘉兴等地。为了保障果蔬的品质,客商还与村里合作,对村民进行种植技术指导,鼓励村民参与到果蔬园的日常管理中,不仅让村民学到了新的种植技术,还能通过务工获得一份收入,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村民增收的双赢。交通改善还推动 “冬闲经济” 兴起,成功引入了福建客商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黑木耳种植成为了村民增收的新亮点。在种植过程中,村里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培训,从菌种培育到田间管理,手把手地教村民种植技术。据统计,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45万元。做优做好精品果蔬园。建设110亩84个高标准钢架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链接脱贫户36户122人,人均增收1200元/月。
在富湾村,传统的水稻种植依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们坚持种植早稻和晚稻,保障了粮食的稳定供应。同时,村里还大力发展 “两茶一苗” 特色产业,即茶叶、油茶和苗木。在茶叶和油茶采摘方面,虽然存在机采一刀切的情况,但大家都深知手工采摘在品质把控上更具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村里今年新种植的一些茶树和油茶树,虽然需要 3 年才能进入采摘期,但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特色产业
“我们对党员实行分类管理,设‘致富帮困岗’‘政策宣传岗’等,党员带头流转土地、参与公路养护。” 她强调,在富湾村,党建引领、交通改善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向前迈进。未来,富湾村将继续沿着这条发展道路,不断探索创新,让乡村更美、村民更富,书写出更加辉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安和乡富湾村“六个一”定方向
调研掠影
▲李芳华老师访谈上犹县交通局副局长朱学智
▲vic67维多利亚3308硕士生刘鑫访谈江头村驻村第一书记
▲vic67维多利亚3308博士生王忻彤访谈江头村脱贫户
▲vic67维多利亚3308本科生王若岚访谈富湾村驻村书记黄书记
▲实赣先锋队在安和乡富湾村合影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vic67维多利亚3308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育国之栋梁 铸行业精英——vic67维多利亚3308绿色经济与循环商业MBA项目2026级招生启动
2025/08/11
-
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2025年度夏季研讨会举办
2025/08/11
-
832工程+乡村振兴田野调查——江西站启动
2025/08/11
-
“832工程”专题|江西线-知行赣行队在石城县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