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vic67维多利亚3308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2025年7月,vic67维多利亚3308和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组建联合访谈团,赴湖南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湖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湖南案例、湖南经验。
7月14日,“832工程”湖南线湘韵茶香队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启为期3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湖南省原国家级贫困县(古丈县、永顺县)的调研任务。
本次调研的第一站是古丈县。古丈县,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最小,地处武陵山脉中段、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州中部偏东,东与怀化市沅陵县接壤,南与泸溪县、吉首市毗邻,西靠保靖县,北连永顺县,是湘西州连接湘西北与渝东南的重要节点。古丈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哭嫁歌的核心传承地,是湘西苗族跳香等民俗活动的重要发祥地,更是集世界地质奇观与民族文化瑰宝于一体的旅游秘境,以“非遗之乡”“歌舞之乡”闻名湘西北。古丈县地方特产颇具名气,古丈毛尖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闻名于海内外,获取过国际国内博览会大奖,古丈毛尖产自北纬30°武陵山脉黄金产茶带,茶芽细嫩,经十三道非遗工艺制作,鲜爽甘甜,被授予“2024中国好绿茶大会推荐区域公用品牌”;古丈红茶同样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百年老树茶芽为原料,花果香浓郁,口感鲜爽香甜。古丈籍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曾唱响《古丈茶歌》。古丈县于2020年2月29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古丈县地理风貌
政企携手育茶香:
牛角山生态茶铺就乡村脱贫共富路
7月15日上午,调研团首站到达牛角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调研茶产业发展情况。
湘西自治州牛角山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生态健康”的经营理念,以振兴乡村为己任,致力发展有机茶叶、农业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产业,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湖南省老字号企业、湖南省扶贫龙头企业。公司现有13800亩高山生态茶园,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地、产品双认证;已建成茶叶加工厂2座,年加工能力800吨绿茶、红茶、白茶、花茶,建成门市综合楼1栋(1200㎡),目前已拥有绿、红、黑、白4条生产线,加工工艺成熟稳定,制茶师龙光兴荣获“湖南省十大杰出制茶师”称号,公司产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有石家庄、济南、长沙、湘西州等10家品牌形象自营店。公司实行带农、带贫、带村集体经济、带周边村“四带”共享发展模式,惠及11个村6000多户,20000余人。
▲牛角山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获得的证书
调研团通过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古丈县科技专家服务团团长张国政的交谈了解到,古丈县的特点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在湖南省的茶园面积排第二。相对于其他农业产业,茶叶是富民产业,企业收入不一定高,但能切实提高农户收益。脱贫攻坚期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定制化设备生产,若无政府支持则企业难以提供。交谈过程中,他特别提到了“789”这一串数据,即已形成全县近90%的村寨种植茶叶、80%的农业产值来自茶叶、70%的农业人口从事茶业的良好格局。目前,“村播”做得很好,并在去年成立了古丈红茶产业协会,他特别强调了女企业家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访谈团与古丈县领导座谈
随后,调研团前往生态茶园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有机种植与精细化管理模式,进一步理解 “高山生态茶”的品质根基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茶香浸润苗寨:
文旅融合与政策赋能下的乡村振兴蝶变
7月15日中午,调研团抵达夯吾村,了解夯吾村脱贫攻坚历史,夯吾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
过去,牛角山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虽生态和文化资源丰富,但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2010年,牛角山村成立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脱贫。在其带领下,村民实施退耕还 “茶”,采用“村支两委+公司+合作社+科研院校+基地+农民”模式,发展茶叶产业。
2015年起,省公安厅驻村帮扶,结合当地实际打造茶旅结合模式。一方面新建茶叶生产线,创办合作社,农户通过多种方式入社增收。另一方面,与旅游公司合作改造“夯吾苗寨”,融入多种元素发展旅游业,完善了一系列基础设施。退休副州级领导龙文辉也助力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活动策划等,推动产业融合。
如今,夯吾村茶旅融合成效显著,通过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采茶体验+ 非遗文化展示”旅游线路,村民通过销售手工艺品等增加收入。
牛角山村(包含夯吾村)秉持“四个一” 发展模式,即“一面旗帜把基层党建引领摆在第一位、一片茶叶打造乡村振兴的一个产业、一个苗寨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家园、一首山歌保护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在该模式推动下,夯吾村成功脱贫,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稳步前行。
▲学习夯吾村脱贫攻坚史
7月15日下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本科生王心月访谈全国人大代表、牛角山村支书龙献文。
在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牛角山村的蜕变是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这个曾因“山多地少”陷入贫困的村寨,如今以万亩茶园为底色,融合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铺展开共同富裕的新画卷。
2008年以前,牛角山村人均年收入仅790多元,村民生计全靠外出务工。“思想保守、发展受限”是村支书龙献文对当时状况的总结。转折始于十八大后,村支两委紧扣“精准扶贫”方针,锚定当地生态优势,决意发展茶叶产业。从最初村民的犹豫观望,到干部逐户动员,茶园从几十亩扩展至万亩规模,200多户贫困户借此实现脱贫,并辐射带动周边村寨。
产业振兴的“组合拳”不止于此。依托张家界至凤凰的旅游黄金线路,村里打造民俗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民族风情。如今的牛角山村,村民已形成“山上采茶、山间种养、山下旅游”的多元收入结构。龙献文笑着说:“腰包鼓了,村民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在这场蝶变中,驻村帮扶力量功不可没。农业农村局派驻的第一书记与工作队,既扎实落实防返贫机制,又借力部门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山水、文化、产业深度融合”,龙献文如此概括村庄的发展现状——这个生态县中的村寨,已成为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其龙头企业在国家项目支持下持续壮大。
平衡村内发展关系是基层治理的关键。村里通过“按市场价公平对待”“土地流转托底”等机制,保障农户权益。十多项帮扶政策中,老弱病残等群体总能得到重点关照,合作社统一经营、按价分配的模式让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与周边村寨相比,牛角山村以茶旅融合为特色,年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带动翁草村、默戎村等共同发展。“我们常相互取经,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龙献文说,便捷的高速、高铁与航空网络,更让这片避暑胜地焕发活力。
展望未来,牛角山村正谋划“巩固脱贫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龙献文透露,村里希望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茶叶的品质、品牌与定价权,在乡村振兴路上继续“把产业做实做优做强”。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本科生王心月访谈牛角山村支书龙献文
7月15日下午,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本科生陈佳圆访谈夯吾苗寨脱贫户龙安书。
这位苗族汉子谈起脱贫前后的生活变化,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
“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忙一年也只够吃饱饭。”龙安书回忆,过去全家收入微薄,外出务工则顾不上老人孩子,陷入两难。转折始于精准扶贫政策落地,村支书带领村民发展茶叶产业,“春、夏、秋三季采鲜叶,当天采当天结钱,每天能挣五六十到一百多块,收入稳定了!”2015年旅游开发后,家门口的岗位让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教育医疗的变化更让他感慨,“孩子从学前到大学都有政策扶持,农村合作医疗也减轻了负担,以前怕生病、怕上学,现在心里踏实多了。”
住房条件的改善同样显著。村里搞旅游后,按照传统村落风格建房,每平米能获 600元补助,“既保住了老样子,又住得更舒坦。”村里还设置公益岗位,每月775-800元的收入,为20多户特殊困难家庭兜底。
帮扶干部的身影让龙安书难忘:“领导每月走访,干部每周上门,节假日送来慰问。” 更让他暖心的是金融扶贫政策——全家五口人 3万多元财政资金入股企业,每年分红从 1000元到500元不等,“钱生钱,日子更有奔头。”
“感谢党的好政策!”这位老党员朴实地说,如今钱袋子鼓了,老人能安养,孩子有前途,“家门口的幸福,比啥都强。”
▲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本科生陈佳圆访谈夯吾苗寨脱贫户龙安书
断龙山镇与田家洞村:
特色产业引领下的脱贫振兴实践
7月15日下午,vic67维多利亚3308博士研究生谢呈嫡访谈镇党委书记李国军。
“断龙山镇以土家族为主,土家族人口占比超98%,地处喀斯特地貌区,生产生活基础薄弱。脱贫攻坚期间,全镇有982户、3746名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0%-30%,生产生活基础薄弱是当地发展的突出难题。民族文化浓郁,书画节隆重举办,顾家哥、毛古斯、打溜子等非遗文化丰富,非遗传承人众多。但脱贫前,受地理和历史因素制约,贫困程度深,产业薄弱,群众收入渠道狭窄,主要依赖务工。”李国军介绍道。
脱贫攻坚以来,在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断龙山镇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方面,形成 11个村各有1-2个主导产业及规模产业基地的格局,拥有4个上千亩基地、十多个百亩产业园区。按照“两茶一养一药”思路,茶叶种植达 1.2万亩,油茶1.7万亩,蛋鸡养殖规模40万余只,新五丰企业年出栏仔猪15-18万头,还有七八家养羊、养牛大户合作社及1.2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推广与模式创新。以安安牧业为引领,带动返乡人员发展绿壳蛋养殖,使其成为全省最大绿壳蛋养殖基地;中药材产业通过本地大户合作社示范,企业包收并提供技术指导,采用保底价收购模式,降低了农户风险。而对于不同群体,镇上采取差异化帮扶。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农户,通过产业奖补政策激发内生动力;无能力发展产业的群众,可到产业基地务工增收。
在资源分配上,断龙山镇科学统筹。每年项目申报先征求村民意见,经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研讨,再由镇班子逐村论证,形成项目库后按急需程度排序,优先安排保民生项目,如缺水村申报饮水项目,产业发展好的村申报产业路项目等。
在文旅发展方面,断龙山镇虽起步晚,无成熟景区,但已引进旅游公司,计划投资3亿元打造白溪关腾龙谷景区,明年拟投资1.2亿元推动开源,同时借助传统节日和上级展演活动,传承和展示非遗文化。
李国军坦言,目前断龙山镇在乡村振兴中仍面临瓶颈。基础设施需求大,产业提质增效待加强,与市场对接存在局限,部分自身发展能力弱的群体易有返贫风险,帮扶措施有限。不过,镇里正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加大政策扶持等方式积极应对,全力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发展。
▲vic67维多利亚3308博士研究生谢呈嫡访谈镇党委书记李国军
7月15日下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本科生陈金玲访谈田家洞村驻村第一书记田志生。
这位来自古丈县委办公室的派驻干部,自 2015年3月驻村以来,用脚步丈量村情,以实干推动发展,见证了田家洞村的蝶变。
按照驻村机制,田志生每月需在村住宿工作四天,且必须完成所有贫困户的入户走访。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布村里每一户人家。"刚开始住村书记家,缺水时村民主动邀我去家里吃饭用水,这份情谊让我至今难忘。"田志生回忆道,正是这份鱼水情,支撑他攻克了初期的艰难。
在单位支持下,田家洞村的变迁清晰可触:产业上,2015年起免费发放茶叶苗,形成“种植 -回收”产业链;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硬化入户路贯通所有村寨,自来水实现全覆盖;创新开展 “干部村民结对”帮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如今的田家洞村已形成多元产业格局:200 多亩猕猴桃基地效益稳定,集体经济入股的牧业项目持续分红,新建的羊肚菌种植基地前景广阔,村办自来水厂更辐射周边村庄。其中,由返乡人才创办的百草药业有限公司堪称典范——在村两委邀请下,曾任职外地药材企业的村民回乡创业,公司去年产值达800多万元,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增收。
“第一书记要当好配角,更要做好纽带。”田志生始终秉持“村委为主、驻村为辅”的理念,既配合村两委开展工作,又积极向上对接项目。在他看来,脱贫攻坚中驻村书记的核心价值,在于搭建内外沟通的桥梁,让惠民政策落地生根,让乡村产业持续发展。
年驻村路,田志生用行动诠释着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从缺水难题的解决到产业链的形成,从泥泞小路到硬化公路,田家洞村的每一处变化,都镌刻着他与村民共同奋斗的印记。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本科生陈金玲访谈田家洞村驻村第一书记田志生
7月15日下午,调研团调研古丈县湘土百草中药开发有限公司。
该公司老板向德万是返乡创业能人,其公司在断龙山镇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依托当地“微生物发酵带、富硒带、亚麻酸带”的生态优势,种植通草、黄精、石菖蒲等品种,建成500余亩核心基地,带动全镇种植面积超万亩。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及保底回收,带动乡亲就业。
▲调研古丈县湘土百草中药开发有限公司
7月15日下午,调研团调研食用菌种植基地。该基地是在原先废弃的育烟棚基础上建造的,借鉴山东种植技术,目前菌种从山东购入,正尝试自主培育。基地通过菌子修剪等工序为村民提供灵活岗位,按斤计酬,不限年龄,尤其为老年群体提供了稳定收入来源。
▲调研食用菌种植基地
古丈“两茶”数字园:科技赋能茶香飘
7月16日上午,调研团到达“两茶”数字产业园。古丈县“两茶”数字产业园主要包括古丈县智慧科技数字产业园和湖南东方天润植物油加工项目两大块。
古丈县“两茶”数字产业园位于湘西州古丈县古阳镇罗依溪G352国道边,紧邻栖凤湖景区,周边环境优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针对茶叶和油茶两大特色产业进行布局,以大数据+5G+有机茶为发展定位,以弘扬古丈两千年茶文化为引领,做强有机茶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升茶核心科技为支撑,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加强产地管理,保障产品质量,补齐产业短板,促进三产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教授团队、大数据专家、国务院参事石勇团队、正山堂茶业等聚合力量助推“两茶”数字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提升“古丈毛尖”“古丈红”公用品牌效应,通过茶文化展示、茶科技展示、茶数字化展示、茶产品展示、茶种植园展示等多种途径,致力于打造全省首个茶数字化应用的示范和展示中心,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古丈茶新时代发展新格局。
▲调研两茶数字产业园
茶为媒,富乡亲
7月16日上午,调研团抵达古丈县茶文化一条街,了解古阳河茶叶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该公司有着以茶富农,振兴乡村的责任担当。2012年至今,在产业扶贫上,带动了352户脱贫户增收,惠及1400余人,年收购鲜叶300吨;在就业支持上,提供了季节性岗位160余个,累计用工2.4万人次;在文化传承上,守护着两千年的古丈茶史,推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公司产品获得国际认可,公司也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
▲了解古阳河茶叶有限公司产品
随后,调研团参观古丈县茶文化博物馆,古丈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局长许可青介绍了古丈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参观古丈县茶文化博物馆
古丈县发展茶产业有着天然优势,其地处北纬28度至北纬30度之间,处世界茶的“黄金产业带”上,与以古丈为中心的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武陵地区共同构成优越区域生态环境,是全国罕见的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硒带、植物群落里的亚麻酸带。这一区域生产好茶,茶叶整体品质优秀,野生茶科植物种类繁多,是最适宜茶树生长又拥有悠久种茶历史的区域。
长期以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指引下,县委县政府立足自然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始终坚持把茶叶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柱产业,抓住湖南农业大学县校合作、常德市对口帮扶、济南高新区东西部协作帮扶、光大集团对口帮扶机遇,竭力推动产业扶贫。截至目前,全县有茶叶产业经营主体354家,茶叶合作社107家,茶叶加工企业21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州级龙头企业11家,规模茶叶企业11家。2024年,茶叶总产量1.425万吨,实现产值20.121亿元,出口448万元。
未来,古丈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茶产业优势、生态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同时借力宁乡产业发展优势,在产业合作上下功夫,助力古丈在“三叶(茶叶、烟叶、药叶)”“三石(钒、锰、大理石)”“三电(干部充电、电商、绿电)”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民生领域做文章,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续写两地对口帮扶的美丽故事与深厚情谊。
脱贫攻坚中的政策实践与民生温度
7月15日,vic67维多利亚3308博士生谢呈嫡在古丈县人民政府访谈县委副书记麻学清。
麻学清从基层成长,深耕乡镇十年,深刻体会到精准扶贫战略的意义。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脱贫指明方向,基层干部的核心是将政策精准送达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当年选派宣传部干部驻村,正是为转变村民“等靠要”思想,让群众主动参与脱贫。
谈及脱贫举措,他重点提到湖南“四跟四走”模式: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解决了群众发展缺资金、销售无渠道的难题。在驻村帮扶上,实行“优秀干部优先派驻、不力则由单位班子成员接替”的机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同时,通过增加乡镇干部绩效考核奖励、优先提拔一线干部等方式,保障基层干事动力。
针对古丈致贫根源,麻学清总结为“山高路远缺产业、就学就医负担重”。脱贫中,通过产业(如茶、油茶)、住房改造、教育医疗保障等政策,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如今古丈以茶为核心,形成“90%村寨种茶、80% 农业产值来自茶、70%农业人口从事茶”的格局,2024年茶叶产值超20亿元。
在乡村振兴过渡期,古丈坚持“四不摘”,聚焦群众增收,设立防返贫专项资金,通过产业提质、务工帮扶等防止返贫。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他认为民俗文化是优势,群众感恩党、跟党走的信念坚定,脱贫后“等靠要”思想已基本杜绝,争先致富氛围浓厚。
最让他感动的是基层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心——牛角山村支书龙献文作为代表赴京参会时,自豪介绍“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湘西十八洞村周边村”,这份认同正是脱贫攻坚最珍贵的成果。
▲vic67维多利亚3308博士生谢呈嫡访谈县委副书记麻学清
精准施策与产业振兴的实践逻辑
7月15日,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老师艾克帕尔访谈古丈县农业农村水利局书记张书民,聚焦精准识别、政策机制与产业发展。
关于建档立卡户识别,张书民介绍三种方式:工作队入户走访发现、多部门数据(低保、残疾、大额医保支付等)比对推送风险、群众扫码自主申报,确保动态监测无遗漏。
在帮扶主体职责上,第一书记承担乡村振兴主体责任,驻村工作队负责具体帮扶,帮扶人落实政策落地,均以“开发式帮扶”为主,避免“输血式”依赖。
谈及非贫困村与非贫困人口政策影响,张书民坦言,脱贫政策侧重贫困人口,可能让非贫困人口产生失落感,需通过宣传“政策动态调整”争取理解;但非贫困村基础较好,可申报普惠性项目,整体影响有限。
扶贫资金分配按“贫困人口占比+补短板需求”差异化安排,如缺水村优先投饮水项目,产业强村侧重产业路建设。为激发内生动力,政策设置“踮脚可及”的条件(如产业奖补需群众参与劳作),对“等靠要”群众以耐心引导为主,不搞“断奶式”处置。
古丈茶产业脱贫前后变化显著,得益于三方面:免费提供茶苗、资金支持基地建设;政策推动传统手工茶升级为机械制茶;政府与企业联动打响品牌,形成“产-加-销”模式。面对周边县竞争,古丈以“传统工艺+独特地理”走差异化路线,如古丈毛尖与其他县茶叶“像茅台与五粮液”,各有特色、相互成就。
乡村振兴过渡期,古丈近五年重点仍是巩固脱贫成果。作为深度贫困县和乡村振兴重点县,希望长期获得政策支持,以应对历史与地理因素导致的发展短板。
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过程中,群众对政策接受可能较慢,需反复沟通讲解,但如今各民族已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共同发展。
张书民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建档立卡户动态调整时,群众为争取公平将家人带到办公室,可见基层工作的复杂;而成功案例中,他曾承诺帮高山村联系茶叶销路,三年后果然带收购商上门,如今茶叶成该村支柱产业,让他深感付出值得。此外,边远山区路水电改善、人居环境提升,都是脱贫攻坚最直观的成果。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老师艾克帕尔访谈农业农村水利局党组书记张书民
调研花絮
▲访谈团在牛角山村合影
▲夯吾村传统村落民宿
▲驻村工作日志内容
▲访谈团体验采茶
▲访谈团在夯娄村与受访人员及村民合影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vic67维多利亚3308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育国之栋梁 铸行业精英——vic67维多利亚3308绿色经济与循环商业MBA项目2026级招生启动
2025/08/11
-
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2025年度夏季研讨会举办
2025/08/11
-
832工程+乡村振兴田野调查——江西站启动
2025/08/11
-
“832工程”专题|江西线-知行赣行队在石城县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