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vic67维多利亚3308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2025年7月,vic67维多利亚3308组建访谈团,赴四川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四川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四川案例、四川经验。
7月26日,“832工程”四川线硒望巴山队赴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开启为期5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达州市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宣汉县、万源市)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第一站,是“中国巴文化之乡”“天然气之都”“锂钾之都”——宣汉县。宣汉县位于川东北,地处渝川陕鄂结合部,县城距市区32千米,总面积4271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街道)、423个村(社区),人口132万(土家族人口近7万)、城镇化率48.9%,是全国革命老区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7亿元,连续8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它是巴文化发源地和中国巴文化之乡,土家民俗风情独具,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2014年以来,面对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发生率高达18.9%的特殊县情,宣汉县实施“全域旅游+开发扶贫”战略,累计投入百亿元以上资金,打通交通瓶颈、推进易地搬迁和产业培育,建成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直接带动102个贫困村、9万余人脱贫。2020年实现整县摘帽后,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持续投入资金帮扶重点人群,2024年精准帮扶监测对象1.1万人。宣汉启动建设月亮坪示范区、“东乡-庙安-天生”示范带,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1个,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4100万元,多村年收入超百万元,推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6%以上增长率。
▲宣汉县普光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
焕新动力,积分共治激活社区活力
7月27日上午,访谈团走进宣汉县天生镇仙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地体验社区治理和文明实践的融合创新。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在服务中心向访谈团详细讲述了“文明积分管理+智能服务平台”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共建的新实践。社区书记介绍称,这一制度最初是在脱贫攻坚收官阶段引入的,面对部分脱贫户“等靠要”思想和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度低的问题,仙桥社区通过积分制把公益劳动、志愿互助和日常文明行为量化入账,让居民在享受帮扶成果的同时逐步形成自立自强、共建共享的社区氛围,实现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的转变。为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仙桥社区依托党建力量牵头制定居民积分管理办法,将村规民约细化成“正向加分与负向扣分”清单,由“仙桥社区幸福e家”微信小程序承载积分记录、动态公示与兑换功能,通过“积分银行”模式将每位居民的文明行为转化成可积累、可兑换的“文明资产”。
积分规则明确、方式多样。社区以户为单位建立积分台账,居民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出席会议、环境卫生维护、监督议事、文明劝导、公益捐助等行为获加分;对损坏设施、打架斗殴、乱摆宴席、散布谣言、破坏环境等行为则扣分。
兑换机制丰富、激励到位。居民可凭积分在社区积分超市兑换物品,在共享健身中心动感单车、共享厨房、影院、唱吧及共享书吧等共享空间使用服务;亦可兑换现金等值奖励,通常100积分兑换3–5元。志愿服务队“骑士快帮”如送医、送餐、应急救援等,一次即积200分或50分奖励成为有效案例。
平台支撑智能信息管理。“幸福e家”小程序集宣传、学习、便民服务、网上监督、意见反馈于一体,使群众少跑腿,信息传播迅速。平台已累计办理群众建议125件,注册志愿者积分总计271.163万分,扣除积分158.5335万分,社区注册志愿者已达626人,97%居民参与过志愿服务,共建共享格局初步成型。
志愿服务品牌凸显社会价值。社区培育“骑士快帮”服务队,支撑“一老一小”关爱网络:志愿者骑摩托车送医送药、义务送餐、接送留守儿童上下学,累计服务逾3500次;银发食堂为高龄及独居老人提供餐饮服务和避暑场所;共享健身中心、共餐大厅和共享厨房等设施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社区空间。
在访谈中,他还向访谈团介绍,围绕居民关心的“养老难”“留守儿童”“环保不好”等问题,仙桥社区积极响应群众诉求:例如今年夏天变压器故障停电后,志愿者迅速启用应急电源,通知居民共享食堂避暑纳凉,短时间内几十名老人和孩子聚集享受服务与解暑西瓜。书记总结道:“积分制度让文明行为‘看得见、计入账、能兑现’,逐步激发社区成员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幸福e家’平台让服务更智能、更高效,让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愿景不仅美好,更可触、可行。”如今,积分治理为仙桥社区注入了精神新活力,形成了文明共建、志愿服务、治理智能化的有机融合。
▲硒望巴山队在天生镇仙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在服务中心向访谈团做讲解
文旅铸魂,打造巴文化传承新名片
7月26日下午,访谈团一行来到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的罗家坝遗址,见证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罗家坝巴文化博物馆隆重开馆。罗家坝遗址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年代最悠久的巴文化古遗址,被誉为“中国巴文化之乡”的核心发源地。在博物馆内,馆展系统呈现出五千年巴人文明的脉络,展示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等万余件文物,包括狩猎纹铜壶、水陆攻战纹铜豆、蟠螭纹铜罍等珍贵展品,重现巴人的崛起、战争与高度文明社会的风华盛景。
馆方负责人向访谈团介绍,罗家坝博物馆不仅是文化展陈之所,更整合研学教育、考古研究和文创产业,依托国家级遗址保护,建成区域性巴文化研究数据库和研学基地,推动巴文化成为地方文化自信的象征与文旅产业的支柱。
按照宣汉县“文化自信+全域旅游”的战略规划,近年来全县文化旅游蓬勃发展。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1.8%和13.7%,并连续四年跻身中国旅游百强县。
宣汉县委县政府已将罗家坝博物馆纳入“巴文化高地”建设中,并与巴山大峡谷5A级景区、月亮坪森林康养度假区、峨城山温泉康养带等景区共同打造“文旅融合”空间。意在形成“遗址+研学+演艺+文创+康养”的综合模式,把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消费力和长期支撑经济发展的活资源。2019年至2024年间,达州整体文旅产业高速成长,旅游收入由216.5亿元飙升至约480亿元,游客接待由1519万增长至3200万以上,宣汉作为核心县域更是增长迅猛。在这样的背景下,罗家坝博物馆承担起推进当地文化传承与脱贫增收的重要职责。
从开放场馆、建设展览、开发文创产品到举办“西南有巴国”系列文创展销会,博物馆年文创产品销售已突破1000万元,成为文化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这不仅是文化价值的彰显,更为宣汉的脱贫攻坚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文旅带动就业、创业致富、农旅融合,带动贫困村开发民宿、研学旅游、手工艺品销售等产业链,实现“有文化、有出路、有收益”的振兴局面。
罗家坝巴文化博物馆的建成是宣汉文化自信自觉的具象展现,通过博物馆带动解锁文旅产业链,把历经脱贫攻坚的乡村资源升级为研学旅游、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多元形态,实现贫困村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凭借雄厚的政策支持与规划布局,宣汉已然从一个生态资源大县蜕变成为巴文化旅游高地,并以文化引领群众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实路径。
▲罗家坝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巴人文化旅游开发与建设规划
▲硒望巴山队调研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建设情况
工业强链,绿色普光驱动县域经济腾飞
7月28日上午,访谈团一行走进位于宣汉县的普光经济开发区,实地调研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及其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普光经济开发区是四川省第二批省级化工园区、国家川气东送的核心气源地,以天然气、硫磺、锂钾综合利用为三大支柱产业,形成多链条集群发展格局,202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450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近65%。
在天然气和硫磺产业方面,普光气田探明储量达1.5万亿立方米,是亚洲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年产气能力超150亿立方米,配套优质硫磺产能300万吨。围绕资源转化升级,园区引入中石化普光净化厂、中信华诚化工、天敏化工等龙头企业,建成不溶性硫磺、二硫化碳等深加工项目,2023年硫磺产业链实现产值超200亿元,税收贡献16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硫磺深加工基地。
在锂钾综合利用产业方面,宣汉坐拥全球首个海相富锂钾卤水矿,资源量高达21亿方,硫酸钾储量逾7亿吨,总价值近万亿元。2021年起,园区先后引入赣锋锂业、广东美联等百亿级项目,布局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磷酸铁锂等新能源材料生产及退役电池回收利用。赣锋一期年产5万吨碳酸锂装置已投产,美联新能源材料一期进入设备安装,2023年锂钾产业产值突破230亿元,跃升为全县第一大产业。
此外,普光园区通过稳定低价供气吸引高能耗战略性新材料企业落户,正原微玻纤、正凯科技等建成全国最大微玻纤产业基地,相关配套产业链条形成闭环,带动就业数万人。通过完善污水处理、固废填埋等绿色设施建设,普光经开区实现“气田采气—净化处理—硫磺精炼—新材料制造”全流程资源综合利用。
园区负责人向访谈团介绍到:“我们这里不仅有全国最优质、最稳定的天然气供应,还形成了‘原料—加工—新材料’的全产业链,企业来这里可以放心大胆投资。”她一边指着厂区沙盘一边补充道:“像广东美联新能源材料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大家都说我们这里是‘办事不求人,效率快得吓人’。”她还笑着说:“我们现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过去大家对化工园区有顾虑,担心污染。现在园区的废水、废气都统一处理,园区外就是成片的绿化林带,晚上还能听到鸟叫声。我们希望外界知道,普光的工业不仅强链,更是绿色高端。”
宣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同步推进环保治理。普光片区投资数十亿元建设环保处理装置,实现天然气净化尾气零排放,工业废水100%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固废资源化利用率超90%。同时推行“工业+生态修复”模式,在厂区周边建成数千亩生态林带,打造“绿色化工园区”新标杆,实现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双赢。
如今的普光经济开发区,已汇聚天然气化工、新能源材料、新型玻纤、金属新材料等四大支柱产业,园区企业数超60家,其中百亿级项目3个,2023年对县域GDP贡献度超过40%,带动相关上下游就业岗位3.5万余个,成为宣汉“工业强县”战略的主阵地,也为当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了长效动力。
▲硒望巴山队在普光经济开发区调研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普光经济开发区硫磺产业企业入驻
访谈掠影
▲vic67维多利亚3308讲师董小琦老师访谈宣汉县人民政府
党组成员、副县长潘刚
▲博士生殷瑞访谈宣汉县大马村驻村第一书记唐游
▲vic67维多利亚3308董小琦老师访谈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明明
▲博士生林蔚楠访谈宣汉县君塘镇黄马村脱贫户户主
▲vic67维多利亚3308董小琦老师访谈经信局副局长龚浩
调研花絮
▲宣汉县新华镇金石村村落面貌焕然一新
▲普光气田公司精细化管理实现天然气产业持续稳产高效发展
▲当地目前仍然蕴含着巨大的文化遗址文旅产业开发潜力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vic67维多利亚3308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育国之栋梁 铸行业精英——vic67维多利亚3308绿色经济与循环商业MBA项目2026级招生启动
2025/08/11
-
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2025年度夏季研讨会举办
2025/08/11
-
832工程+乡村振兴田野调查——江西站启动
2025/08/11
-
“832工程”专题|江西线-知行赣行队在石城县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