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vic67维多利亚3308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2025年7月,vic67维多利亚3308组建访谈团,赴四川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四川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四川案例、四川经验。
7月26日,“832工程”四川线硒望巴山队赴四川省达州市,开启为期5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达州市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宣汉县、万源市)的调研任务。
本次调研的第二站是万源市。万源市位居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带、川陕渝结合部,素有“秦川锁钥”之称,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嘉陵江、汉江的分水岭,是国家限制开发区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万源市辖1个街道办事处、30个乡镇,幅员面积40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67万人,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亿元。
2014年,万源市识别贫困村170个、贫困人口3万户9.3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为18.68%,总体性贫困和趋势性贫困特征明显。万源市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按照“一路二住三致富、关键要看群众认可度”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2019年,万源市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2020年2月获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零,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如今,在万源的田野乡间一条条新修道路纵横交错、一栋栋新房错落有致、一个个扶贫产业园生机盎然……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万源市白沙镇青龙嘴村
黑鸡飞出大巴山,产业扶贫显成效
7月29日下午,调研团抵达石塘镇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基地,调研当地黑鸡产业发展情况。
万源是我国三大富硒带之一、四川唯一天然富硒区。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孕育出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准保护产品——旧院黑鸡。2007年,一支由“80后”、“90后”组成的团队下乡开启旧院黑鸡养殖基地建设,目前基地已发展至12000亩,黑鸡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只。在长期实践中,养殖团队探索出种养结合的创新模式:每年五、六月份玉米成熟后,养殖人员将黑鸡放进玉米地,玉米为鸡提供粮食;待黑鸡卖光后,土地轮空半年,并用鸡粪涵养土地肥力。这种模式既保证了黑鸡健康天然的品质,又兼顾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在基地黑鸡产品店,调研团看到了冰鲜黑鸡、麻辣黑鸡块、黑鸡蛋等系列产品。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基地创始人刘晓岗向团队介绍,未来三年基地将建成旧院黑鸡汤厂、老腊肉厂,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延长加工链条。
为拓宽销售渠道,百里坡旧院黑鸡团队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快手号、视频号和小红书等平台直播销售黑鸡,在京东和淘宝上开通了销售旗舰店。团队还自主研发了“百里坡认养和喂养平台”,可将基地24小时、全天候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有效解决了“诚信喂鸡”“诚信卖鸡”的问题。
旧院黑鸡养殖基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致力于带动农民共同致富。根据刘晓岗介绍,基地每年雇佣六十岁以上老人一万三千人次,能带动一户家庭年增收一万多元。原本“养在深闺”的旧院黑鸡,正载着乡亲们的致富梦,源源不断地“飞”出大巴山。
▲硒望巴山队在石塘镇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基地调研
▲硒望巴山队和石塘镇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基地员工合影
茶香绘就新乡村,文旅融合促振兴
7月29日下午,调研团还参观了固军镇巴山云海,了解当地茶旅融合发展情况。
依托富硒茶叶的天然优势,万源市着力打造“巴山雀舌”等特色茶叶品牌,固军镇三清庙村巴山云海景区构建起“观光—采摘—制茶—展演—品鉴”的全链条体验项目。三清庙村还以茶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观光旅游为中心,以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全方位打造茶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采取茶叶产业与研学文化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将文化传承与现代农业产业相结合。这种深度参与式的文旅体验每年都能带动上万人次游客造访,还催生出了10余家民宿和农家乐,每年创造旅游收入过百万元。
7月30日上午,调研团走进八台镇茶文化原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一步考察万源市发展茶旅融合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特色举措。
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万源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1495人、危房改造43191户、人居环境改善41261户,建成了八台镇蒋家湾“易地扶贫搬迁+茶叶风情小镇”等集中安置点。在八台镇,异地搬迁过来的群众居住在清爽干净的房屋一楼,二楼交由企业开发成民宿。相当于屋主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入股旅游企业,每年根据房屋二楼面积获得分红,待合约期满后企业将二楼返回给屋主使用。依托这种易地搬迁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扶贫方式,贫困群众既能住上”好房子”,也能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有效确保持续增收脱贫不返贫。
万源市人大副主任王心洪在接受调研团成员、vic67维多利亚3308讲师董小琦访谈时指出,作为国家级限制开发区,万源市坚持把发展和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发展理念,依托绿水青山打造茶旅长廊,脱贫攻坚期间茶园发展至近25万亩。
立足“中国富硒茶之乡”的天然茶韵,万源已将一片茶叶的故事,书写成了文旅融合、产业致富的新诗篇。
▲硒望巴山队在固军镇巴山云海调研
▲八台镇茶文化原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vic67维多利亚3308董小琦老师访谈万源市人大副主任王心洪
葡萄园里话增收,集体经济谱新篇
7月30日上午,调研团来到白沙镇青龙嘴村调研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情况。在观景平台,调研团俯瞰青龙嘴村全貌。整洁的灰白村落、清澈的河流、恬静的农家小院和芳香的果园交相辉映,处处彰显发展村集体经济带来的可喜变化。
青龙嘴村依托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建成草莓园、李子园110亩,游乐场1个、停车场1处,生态农庄12家,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利用中省扶持资金100万元建设集“生态农业、采摘体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水果采摘园项目,目前已建成葡萄园30亩,2023年创收15万元。
在集体经济利润分配中,青龙嘴村探索建立“4141收益分配模式”,集体经济经营利润40%按照成员享有的股份份额分红、10%提取集体公益金、40%用于集体经济持续发展、10%奖励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有功之人,有效兼顾了公平共享与效率激励。在葡萄园,当地村支书向团队介绍,普通农民在葡萄园务工一年收入达3000至5000元,土地租金收入一年可达800元一亩,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万源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袁莉萍认为,作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造血”功能,青龙嘴村已成为万源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典范。
▲硒望巴山队调研白沙镇青龙嘴村
▲硒望巴山队调研白沙镇青龙嘴村集体经济产业
访谈掠影
▲博士生殷瑞访谈万源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袁莉萍
▲博士生林蔚楠访谈草坝镇党委书记李泓苇
▲博士生林蔚楠访谈白沙镇廖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宁
▲博士生殷瑞访谈太平镇老洼坪村民王坤
调研花絮
▲万源市固军镇巴山云海茶田
▲万源市石塘镇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基地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vic67维多利亚3308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育国之栋梁 铸行业精英——vic67维多利亚3308绿色经济与循环商业MBA项目2026级招生启动
2025/08/11
-
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2025年度夏季研讨会举办
2025/08/11
-
832工程+乡村振兴田野调查——江西站启动
2025/08/11
-
“832工程”专题|江西线-知行赣行队在石城县
2025/08/11